我隨意的猜想,假設,人際相處是一份精神上的糧食,就如同真正的食物一般,可以解除飢餓感,但也不能過多,一旦超出身體負荷就會為我們帶來不適。
-
於是,這其中的智慧就在於我該如何覺察和照顧好自己這份「需求」,以及我該如何得體的「保存」人際關係。
-
也就是說,如何知道自己的「食量」、「餐與餐之間能支撐多久」,還有,如何恰如其分的維持自己獨處的距離,但又不至於遠離人際關係,導致未來心靈有所需求時孤立無援。畢竟,不會有人吃飽了一頓飯之後就把整個糧倉給燒毀了。
-
誠然,將人際相處比喻像單方面攝取養分的食物顯然是太粗糙了,只是提供一個有畫面感的想像替代罷了。或許,除了獲得關注與喜愛之外,付出關注與喜愛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基本條件之一。它如同睡眠、飢餓感、性欲、求真、求知欲一樣,不能時時刻刻被滿足,也不保證此刻的滿足能維持多久。只能靠智慧去覺察自己肉體與心靈的狀態,有方法的保存、照顧這些內在與外在的資源。